声调说 明王骥德关于戏曲美学的理论。主张声调之美是律与词兼美,达到诗情与音乐性融为一体的艺术美。中国的诗歌原与音乐不可分离,具有自然的音律节奏。王骥德在《曲律》中十分注意戏曲语言的音乐美,提出“曲之不美听者,以不识声调故也”(《论声调》)。从戏曲的表演艺术特点出发,视曲调的协畅美听为“作词第一吃紧义”(《论平仄》),主张勿使“听者逆耳”,“歌者棘喉”(《论阴阳》)。作曲时对声调的总要求是“欲其流利轻滑而易歌,不欲其乖刺艰涩而难吐。”(《论声调》)他把《西厢记》的语言作为兼有诗意与音乐美的戏曲语言的最高典范,认为“无一字不俊,也无一字不妥,若出天造,匪由人巧,抑何神也。”(《西厢记》评语)在强调严守声腔格律的同时,还提出声调应有“自然之妙”,在格律的学说中得出“不若顺其自然之为贵”,试图寻求合规律中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接触到美的规律和自由的统一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