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源于拉丁文materia(物质)。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唯物主义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中国在明代前后逐渐出现和唯物主义相近的概念,如明王廷相称宋明以来气一元论为“实学”,清戴震称清初颜元、李塨学说为“事物之学”。在欧洲,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开始明确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以它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拉美特里在《心灵的自然史》中已使用了这一术语。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唯物主义总是反映关心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是进步阶级和集团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同科学一致,科学发展需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断从科学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思想材料丰富自身。许多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本身往往是伟大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和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成就,推动着唯物主义的发展。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唯物主义与宗教神学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近代唯物主义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依靠自然科学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全部哲学发展史。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曾无数次宣称“唯物主义被驳倒了”。但植根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与生产和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唯物主义却一直在不断发展。由于所处的时代与实践条件不同,唯物主义在各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中国,早在夏朝、殷朝奴隶制发展时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就已产生。以后,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等。在欧洲,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16—18世纪产生于英、法、荷等国的近代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以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此唯物主义取得了科学的完整的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