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核物理学的奠基人。生于新西兰纳尔逊城。1889—1893年学于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1893年获硕士学位。1895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当物理学家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的学生和助手。1898年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任麦基尔大学教授。190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6年任加拿大学会物理部主任。1907年定居英国,任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教授。1919年以后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兼教授。1925—193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0—1937年任英国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顾问委员会主席。在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结构方面有重大成果。1898—1899年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三种成分,并由他命名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1902年与英国化学家索迪(Frederick Soddy, 1877—1956)一起发现并分离出新的放射性元素“钍X”。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放射性现象是原子自行蜕变的过程。在蜕变过程中,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同时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并提出放射性变化定律和天然放射性元素家族传递规律。由于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于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11年他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首先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919年用放射性元素释放α粒子轰击氮原子,获得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1920年预言中子的存在,12年后,其预言为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 1891— )证实。主要著作有《放射性的原因和性质》(1902,与索迪合著)、《原子结构》(1914)、《放射性物质的辐射》(1930)、纳尔逊的《卢瑟福勋爵文集》(1962—1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