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 丹Enten-Eller:Et Lives Fragment;英 Either/Or 丹麦克尔恺郭尔著。2卷。1843年出版。阐明作者宗教与哲学观点,并说明其思想产生的家庭原因。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一个追求审美生活的人的手稿。他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但快乐中有烦恼,便转而追求艺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认为这是暂时的快乐,有赖于进一步作道德与宗教的选择。第二部分叫“诱惑者的日记”,叙述他自己的恋爱和订婚的经过,说明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作者本人经历的真实叙述,也是影响他的宗教与哲学观点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是一个地方法官的手稿。他借这个法官的两封信提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方法,主张选择伦理道德的生活,认为不能只是追求快乐,而要履行义务,要使自己做的事情可以成为人们所普遍要去做的,因此,人必须是善良的、真正的、节制的、仁爱的、有希望的。在道德原则的选择上还没有确定的标准,这涉及要以上帝的启示作为选择的标准。该书这一部分以道德原则来判断行为的善恶,接触到道德的最后准则问题,实际上已论述了宗教的选择问题。作者在后来写的《恐怖与战栗》和《人生道路上的各个阶段》中提出宗教的阶段,把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明确为人生的三阶段或存在的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