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勒 Ernst Cassirer1874—1945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在20世纪的主要代表,西方美学中符号论美学的创始人。先后就读于柏林、莱比锡、海德尔堡等大学,后在马堡大学毕业。1919年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任该校校长。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国外,1941年移居美国,历任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在继承发展康德批判主义哲学的基本倾向上和马堡学派相一致。但同时亦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黑格尔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胡塞尔等人的影响,并受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的变革和历史哲学的启示,使其哲学观点另具特色。特别是后期,提出将康德的静态的理性批判改造为动态的文化批判;建立一种不仅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柯亨等人的文化哲学。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及以此为基础的理性和逻辑不能为整个人类文化提供充分的方法论基础,主张超出理性和逻辑的范围,哲学及认识论研究的起点不应是纯粹科学的认识,而是先于科学和逻辑的语言和神话。只有当语文学、神话学揭示出那些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概念过程时,认识论才是完全的。支配这些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概念过程的是一种隐喻思维,这种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用抽象的方法形成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以部分代表全体的方法形成具体概念。语言本身就有隐喻的性质,语言的逻辑思维功能是在其隐喻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认为人类文化的所有各个领域均应从隐喻思维中寻找自己的源泉。这种以隐喻思维为起点的文化的创造就是人的真谛,即人的本性所在。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等都是人类文化的特殊方面,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显示人性的某一特殊方面。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必然同时就是一种科学哲学,一种艺术哲学、语言哲学、神话哲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类文化哲学体系,即真正的哲学人类学。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也是一种符号活动。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等文化形态都是一些独特的符号形式。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正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各种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哲学对人类文化各种形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各种符号形式的研究,因此一种真正的人的哲学、文化哲学应当成为符号形式的哲学。在美学上,为符号论美学奠定了基础。提出美不是事物的直接属性,而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心灵的积极活动;美感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艺术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强化现实,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一种形式的直觉,在想像中与事物发生共鸣;它不探究事物的本质,不是经验对象的真理,而是纯形式的真理;由于这形式与人的感情和感觉相联系,艺术是一种有生命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1910)、《康德的生平和学说》(1918)、《符号形式哲学》(3卷,1923—1929)、《语言与神话》(1925)、《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194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