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类型 intensional type 语义类型之一。以内涵意义划分的语言表达式的类。和语法范畴有一一对应关系,因而也有基本内涵类型和导出内涵类型之分。由于名称的内涵是个体概念,语句的内涵是命题,即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因此,与基本语法范畴名称和语句相应的是基本内涵类型,可以分别用〈s,e〉和〈s,t〉表示。与构造导出语法范畴的规则相仿,构造导出内涵类型的规则是:如果C1,…,Cn是语法范畴,并且E1,…,En是与它们相应的外延,那么与C1/C2,…,Cn相应的内涵,就是从可能世界到外延(即由E2,… En到E1的函项) 的一个函项。由规则可知,这个过程是递归的,并且遵循扩充了的弗雷格原理。但是,按上述规则构造的内涵并不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式的语法(外延意义下和内涵意义下的)语义同构。为此,蒙太古(Richard Montague)提出如下方法:他先区分语言的外延语境和内涵语境,然后把一般语境中的内涵转化为内涵语境中的外延。这样就将对语言表达式所作的内涵意义分析转化为外延意义的分析,从而达到语法、语义(外延、内涵)同构。如以对“想像”这个词的分析为例。对“A想像B”这个语句,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是把“想像”看成个体之间的一种二元关系。按此理解:语句真,当且仅当,在“想像”的外延(个体对的集合)中能找到由A、B组成的对。此时要求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个体A、B是存在的。其二是把“想像”看成个体与个体概念之间的一种二元关系,哪怕B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不存在,还可以在可能世界中出现。前者所提供的是外延语境,后者提供的是内涵语境。在内涵语境中,语言表达式(B)所指称的对象是内涵(个体概念),也就是说,以内涵作为外延。在此基础上蒙太古规定:在所有语境中,名称和语句分别以个体概念和命题作外延。在语境之外,处于分离状况时,它们有通常的外延。由于所有其余的范畴,都是名称和语句这对基本语法范畴的导出范畴,这意味着在这里导出范畴的外延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即所有导出函项范畴的外延是以该函项范畴的自变目的内涵为自变目的函项。这就有了一个新规则:(1)在分离状况下,N相应于〈e〉,S相应于〈t〉。(2)如果C1,…,Cn是语法范畴,E1,…,En是与它们相应的外延,那么与C1/C2,…,Cn相应的外延,是从〈s,E2〉,…,〈s,En〉到E1的一个函项。其中s是与任一外延E相应的内涵。这样处理的结果,能达到语法,语义(内涵)分析的同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