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人格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人格主义 Personalism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于美、法等国。该词源出拉丁文persona,有“人”、“性格”等含义。基督教神学家常在人的道德价值(尊严)和人的存在(实在性)的意义上使用。人格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哲学理论,并作为一个学派流行于世。最早由歌德和施莱尔马赫作为哲学概念使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美等国一些哲学家各从不同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格主义哲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人格主义在法国成为一种重要哲学思潮,其主要代表是穆尼埃和拉克鲁瓦等。人格主义最为流行的国家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波温在19世纪末最早对这一派的基本理论作了系统论述,被认为是人格主义的创始人。与波温同时的美国哲学家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 1863—1930)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并比波温更早使用“人格主义”一词,但其理论不系统,影响较小。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人格主义已出现了第二代,其代表是波温的学生努德森(Albert Carnelius Knudson, 1873—1953)、佛留耶林、布赖特曼等以及以霍金为代表的绝对人格主义。在当代美国人格主义者中,影响较大的有沃克迈斯特、伯托西、贝克等人。他们基本上继承了波温的哲学路线。不同的人格主义理论尽管各有特色,但其共同之处是:认为人的自我、人格是首要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因与人格相关而获得意义,把人格看做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人格是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控制力量的自由意志,与人的主观欲望、伦理道德目标有密切关系;人的认识是由人格内在地决定的,为了认识实在,只能凭借直觉即人格的内在经验,不能凭借概念和推理;虽然每一人格是独立自由的,但都是有限的,他们都趋向一个至高无上的、无限的人格即上帝,上帝是每一有限人格的理想和归宿;人格是一种道德实体,其内部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等不同道德价值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须调节人格的内部冲突,促进人的精神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再生,即信仰上帝。认为正是人格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产生了宗教信仰和尘世生活之间的沟通。人格应当成为哲学及精神科学研究的中心。他们主张人格主义哲学是旧的思维方式的新名称,它把哲学史上所有强调或承认人、自我主体的作用的哲学家都当作自己的先驱或同道。对其理论产生较大影响的除基督教神学外,主要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洛采的目的论唯心主义。人格主义与绝对唯心主义、实用主义、柏格森主义等流派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它与新托马斯主义有着特殊联系,两者都以信仰上帝为最高原则,以上帝主宰下的人作为哲学的中心。但与作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新托马斯主义不同,人格主义拥护者多数是基督教中的新教徒,其理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以及人的尘世生活。故人格主义者也称自己的哲学为“生活哲学”、“自由哲学”。认为上帝的至高无上与个人的至高无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强调上帝整体等精神最高价值时,不必舍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在强调个人的人格意识时,要尊重最高的、神圣的、整体的原则,不能陷入自我中心论。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自主性,并不一定要服从和论证传统的基督教教义。有的人格主义者由此被天主教会视为异端分子。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