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马克思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马克思 Karl Marx1818.5.5—1883.3.14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初次阐述了道德和人生理想问题,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并提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观点。1835年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在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大学毕业,以题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毕业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起为自由资产阶级办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被聘为该报主编。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对政府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后,研究德国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受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等著作的影响,在哲学方面努力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1843年5月马克思到克罗茨纳赫,不久和燕妮结婚。在此期间,马克思写了五本《克罗茨纳赫笔记》,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初稿,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等唯物主义的结论,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中迈了重大的一步。1843年3月开始,同卢格联系创办《德法年鉴》,同年10月为《德法年鉴》出版,迁居巴黎。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部重要文稿。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把人类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革命理论要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等思想,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同年4—8月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异化理论分析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抗和劳动者的非人地位,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要废除私有制,消灭人的异化;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指出黑格尔哲学是用否定性辩证法表达人类自我创造的历史,从而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理论学说的胚胎。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还考察了美的本质。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本质取决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美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私有制社会,劳动发生异化,成为异化劳动,虽也可能创造美,但不属于劳动者所有,最终不利于美和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克服异化劳动,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自由自觉地全面地创造美,使美得到高度的发展。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开始了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共同战斗的伟大合作。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合著《神圣家族》。该书着重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深刻论述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基本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肩负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1845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逐出法国,迁往布鲁塞尔。在这里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科学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从前的一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实践为中心,精辟、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根本原理。这个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芽。接着在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新的历史观的“前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运用大量的经济和历史事实,论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和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指出应当把物质生产及市民社会理解为历史的基础,从此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指出道德是“许多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抽象”。人的审美意识与存在是辩证的统一。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受一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制约,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达到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该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46年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进行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的斗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指出蒲鲁东想用“交换银行”和“互助互济”的办法来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有可能。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在这部著作中,还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学说公布于世(因为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未能发表)。同年应邀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担任布鲁塞尔支部的领导人。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受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即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宣言》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1848年3月马克思重返巴黎,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 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参加这次革命,并拟定《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6月在科伦出版《新莱茵报》,担任主编。积极参加科伦工人民主协会和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建立密切联系,同工人内部的错误倾向作斗争。革命失败后,1849年5月被驱逐出境,先到巴黎,后移居伦敦。在伦敦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到1852年,为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先后撰写《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论点,并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论述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及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思想。马克思指出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三点贡献是:(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50—60年代,马克思坚持他早在主编《莱茵报》时已经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57—1858年期间,写成《资本论》第一个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制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将其中两章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出版,并在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并说明社会革命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在此期间,马克思担任《纽约论坛报》驻欧洲记者,撰写了近五百篇文章和社论,其中包括论述中国问题,谴责俄、英侵略中国的文章。后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又写了《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用德文在柏林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学说史》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于1905—1910年出版)。该著作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在1850年到1870年这二十年间,马克思同住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几乎天天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问题。 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章程和许多决议。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与恩格斯一起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和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的斗争,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分裂阴谋活动。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热情歌颂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巴黎公社失败后,立即撰写《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公社的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也十分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马克思抱病撰写《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拿原则做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对新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及其整个经济、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在批判中第一次指出: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且预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876年到1878年同恩格斯一起,对德国哲学家杜林进行批判,支持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并为该书写了《批判史论述》一章。1879年同恩格斯合写著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路线。还同恩格斯一起对法、英、美等国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揭露和批判。1879年到1882年对人类古代社会史进行研究,所写五个笔记组成《人类学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恩格斯在他的安葬仪式上指出: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