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 optimism 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正义终将战胜非正义。与“悲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optimus,意谓“最好的”。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乐观主义。儒家认为人通过修养和教化,在现实人生中可以达到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荀子谓“积善成德”,王夫之谓“性日生而日成”,都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能够培养人的德性,获得道德上的自由。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等受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坚信美好的“大同世界”必将到来。康有为著《大同书》,认为只要靠人们扩充仁爱精神,就能达到“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大同社会”。在西方,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是其他理念和事物模仿和追求的目标,但认为只有在理念世界才能达到绝对的公正和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也认为善必将战胜恶,但这取决于神的意志,并且只有在彼岸世界才能达到至善;而现实世界的生活本身就是苦难,人类本性充满了罪孽,无法实现善的理想。德国莱布尼茨最早使用“乐观主义”(德Optimismus)一词。他认为世界是由独立的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是最完善的;世界上一切都将趋于尽善尽美,达到和谐;并认为我们这一世界是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特别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大都持乐观主义态度。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爱尔维修等确信人的理性和教育能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永恒的正义。黑格尔认为善是道德阶段发展的最终目的,恶是善得以发展的动力。他把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人类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包含了道德进步和历史进步相一致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世界和人本身的完善持悲观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乐观主义来自对人类历史发展和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革命乐观主义。参见“革命乐观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