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论 梵 Advaita vāda 亦称“无差别不二论”。古代印度吠檀多派哲学理论。“不二”意为“非二元”,即梵与我同一不二、无差别。较早的系统论述见于乔萘波陀的《蛙氏释补》,其中对梵、我、幻的关系提出四点看法:(1)宇宙最高实体是梵,梵是绝对真实的存在;(2)自然界是梵通过一种魔力(Māyā,幻)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象;(3)我(灵魂)和梵同一不二;(4)解脱的最高目的是亲证梵我如一,以认识灵魂的真正本性。此后,不二论的集大成者商羯罗在承认乔萘波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佛教中观派“真谛和俗谛”、“上智与下智”的理论,提出“上梵和下梵”之说。认为梵本来是没有任何属性的精神实体,而一般人从下智、世俗的观点去看它,给它附于种种属性,如全智全能、完美无缺等,因而使梵分为无属性、无差别的上梵和有属性、有差别的下梵。认为人修炼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克制以除去无知的覆盖,直观和亲证上梵,认识我与梵同一不二,从而获得解脱。10世纪以后筏遮塞波底·弥室罗和室利诃奢( ri Har a,1125—1180)从不同方面评述不二论,被称为后期吠檀多哲学,在近、现代仍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