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邓小平理论
类别 哲学
释义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思想,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出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阐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五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形成科学体系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理论。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阐明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道路;(2)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4)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提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分三步走,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6)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8)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9)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政治体制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阐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1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中国永远不称霸;(13)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指出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14)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指出党的各项重大任务,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完成的。人民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指出我们军队的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16)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反对腐败,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国在新时期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根据科技进步带来的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的深刻变化,确定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来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2: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