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注》 魏晋时期向秀、郭象著。《晋书·向秀传》:“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晋书·郭象传》:“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隋书·经籍志》亦分载:“《庄子》二十卷(晋散骑常侍向秀注)。”“《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晋张湛《列子注》曾引郭象《庄子注》,亦引向秀《庄子注》,唐陆德明《庄子释文》以郭注为主,也引向注。今通行本《庄子注》可视为向、郭合注本。书中认为“无既无矣,不能生有”(《齐物论》注),提出“物各自生”(同上),“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大宗师》注)。并进一步提出“独化于玄冥之境者也”(《齐物论》注)。承袭《庄子》“齐是非”的思想,提倡反逻辑的“无辩”。主张对辩者之言“存而不论”(《天下》注)。政治上提出“游外以宏内”之说,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以图把儒家的名教与老庄自然统一起来。书中主张“自足其性”(《养生》注),“各安其天性”(《逍遥游》注)的人生哲学。书中提出的“物各自生”、“独化”、“玄冥”、“无待”、“自足其性”、“内圣外王”的思想,是对《庄子》思想的改造和发展。收入《庄子》中,版本颇多,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较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