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 Hillis Miller1928— 美国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后结构主义美学和耶鲁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1984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美学上受德里达影响,主张文本“意义”无法确定,认为批评家可以进入作品当主人。变化、断裂、时间比固定、延缓、空间更重要。把德·曼提出的“一切语言都是隐喻,都具有修辞性”的观点与德里达关于符号差异本质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一切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修辞性的,语言的指称性用法,只是忘记语言隐喻的根之后产生的幻想。语言符号在本质上是任意和虚构的,没有任何语言有严格指实的意义。文学语言总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最能明白地揭示语言的修辞性和含蓄性。主要著作有《上帝的消失》(1966)、《斯蒂文斯的岩石和文学批评疗法》(1976)、《阿里阿德涅之线:重复和叙述路线》(1976)、《小说与重复》(198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