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妙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神”与“妙”兼达的审美境地。源出《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中国历代都视神妙为美的最高境界。但对其内容的理解则有所差别。有的将“神”与“妙”分用,“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学古诗者”,“以离而合为妙,李、杜、元、白各有其神”(袁中道《四牡歌序》);“元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徐大椿《乐府传声·顿挫》)。有的合用,“神妙独见”(嵇康《声无哀乐论》);“文之神妙,莫要于诗”(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学术文章,有神妙之境也”(章学诚《文史通义》)。但都认为以妙至神、由神得妙,互不可分。对神妙之境,不少学者认为“阴阳不测谓之神”(《周易·系辞上》),“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即是奥妙难测,是不可言传的。但有的学者认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神道无方,触象而寄”(刘勰《文心雕龙》),不是不可捉摸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以“道不离器”为依据认为:“夫阴阳不测,不离乎阴阳也;妙万物而为言,不离乎万物也;圣不可知,不离乎充实光辉也”。并进而指出神虽不离器物,但对神妙的境界,“不可源迹以求之”,不能滞于器、物之迹。“曰圣,曰神,曰妙者,使人不滞于迹,即所知见以想见所不可知见者也”。反映了在这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