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语义论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 塔尔斯基关于真理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从符号论出发,认为如果一个语句指示一种存在着的事态,那么这个语句便是真的。并试图给真理概念下一个内容上适当、形式上正确的定义。他把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区别开,以克服语义的封闭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约定T”:(T)x是真的,当且仅当p。约定T是一个等值式,等值式的左边是元语言部分,右边是对象语言部分,给对象语言部分加上引号就成为“p”的名称。“p”可以用对象语言中的任何语句来替换,“x”可以用“p”的名称来替换。例如,可以把T替换为:“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约定T表明,对象语言中任何一句话“x”的成真条件,是客观存在的p,换言之,p是x的成真条件。在上述例句中,雪是白的(p)是“雪是白的”(x)的成真条件。塔尔斯基说:“用某个特殊语句代替‘p’和用这个语句的名称代替‘x’所获得的任何(T)型等值式,都可以看做真理的部分定义,它解释了一个单独的语句为真在于什么地方。在某种意义上,普遍的定义应是所有这些部分定义的逻辑合取。”(《真理的语义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塔尔斯基承认给真理所下的定义只适用于形式语言,而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语言,因为自然语言不能充分满足这个定义要在形式上正确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