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说 play theory 西方艺术起源和审美的理论之一。主张用游戏活动解释艺术起源和审美本质。认为游戏在形态上多为对实际生活活动的模仿,在性质上是与纯粹快感相结合的身心自由活动。德国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由游戏”是审美快感的根源。J.席勒发展了这一论点,认为艺术冲动是一种“游戏冲动”,表现为“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的综合。游戏的根本特点是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和谐。游戏的状态即自由的审美状态,审美即游戏,艺术起源于这种游戏。斯宾塞提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发泄于无实用价值的自由摹仿活动的“精力过剩”说。K.朗格认为游戏是孩提时代的艺术,而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艺术欣赏的核心,是一种不带实用利害感的“有意识的自我欺骗”。谷鲁司认为游戏是为生活作的“练习”,艺术是高级的游戏,人只有以游戏的态度观赏对象才能有审美欣赏。俄国普列汉诺夫将游戏说与劳动说结合起来,认为艺术是游戏,而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游戏说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有人持批评态度,如李斯托威尔认为艺术家必须是真实事物的制造者,而游戏者却什么都不制造。艺术和美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之一,而游戏只对身体有益。俄国托尔斯泰也认为游戏说所指的根本不是艺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