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美学 Frankfurt aesthetics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本雅明等。因其主要成员均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该派至60年代发展到顶峰,70年代后进入衰退期。该派理论家以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他们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继承者自居,同时兼收了青年黑格尔学派、存在主义和S.弗洛伊德的学说。在美学上也贯穿着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批判倾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同它本身相异化,形成劳动和享乐、需要和美、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异化,资产阶级文化只会导致一种虚幻的美感和幸福感,并使人的审美能力变得千篇一律。强调艺术的社会职能,认为现存社会否定了人性,艺术就应当彻底否定和批判现存社会,参与拯救和恢复人性的活动,要求艺术成为反抗社会、解放人类的工具。该派许多人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用来分析艺术和审美现象,马尔库塞试图把全部美学问题包括到作为保证性欲能自由地得到实现的条件“非压抑性文明”的方案之中。该派美学思想在欧美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主要有《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审美之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马尔库塞)、《音乐社会学导论》、《美学理论》(阿多诺)、《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