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量 梵 Anumāna 因明用语。在现量的基础上,由比度事物共相(一般属性)而获得的知识(即由推理获得的知识)。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云:“言比量者,谓借众相而观于义。”比量以事物的共相为对象,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因、喻)为根据, 由记忆、 联想、 比较、 推度等思维活动参加, 因而获得的知识不是由感官直接提供、而是间接知识。如:见此山有烟,而断定此山有火。比量又分真比量和似比量两种。真比量是符合因明规则的正确推理,似比量是违反因明规则的错误推理。比量真似的判定,关键在于因的正或不正。《因明入正理论》云:“(因)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此山)有火……是名比量”,这种比量就是真比量。反之,“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指似因十四过)……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各似比量。”又:比量有时亦泛指推理与论证,是为广义的比量,其中又分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