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 梵 Brahmacaryā 亦译“净行”、“清静行”。佛教用语。有两重含义:(1)特指戒离淫欲。《大智度论》卷二十谓:“断淫欲天,皆名为‘梵’。……以是故,断淫欲法,名为‘梵行’。”《中阿含·郁伽长者经》称:“梵行为首,受持五戒。”(2)泛指符合于佛教戒律,可趋求解脱的修行。如《增一阿含》卷三十谓:“若有人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修得梵行。”《大宝积经》卷八十六以八正道为梵行。《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梵行;以住于知法等七善法为具足梵行。梵行或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四行期”之“梵行期”,在此期间,学生居住在宗教导师家中,洁斋身心,戒绝淫欲,学习吠陀及其他宗教知识。佛教认为贪欲是造成生死轮回,不得涅槃的第一要素,其中淫欲更是生死之本,首应戒除。违犯此戒,称“波罗夷”,意为“断头”、“弃”,将被逐出教团。是佛教禁欲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它试图通过身心的统制来否定本性的欲求,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