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拉瑟 Stephan Stresser1905— 学者。生于维也纳,攻读德国语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奥地利、比利时从事教学,后中断教职潜心研究胡塞尔,并编纂、校订、出版胡塞尔遗著。1947年移居荷兰,为奈梅亨公教大学哲学人类学教授。至1975年退休。早年受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影响,热心于调和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和现象学观点,并把这种方法称为“存在的形而上学方法”。其第一部著作《心灵问题》,在借助托马斯主义的同时运用现象学方法来讨论和澄清身心关系问题,并进而用一种哲学人类学来解决问题。认为造成肉身的灵魂既是人的行为的主宰,又是内在的意识,从而为托马斯的灵魂说寻求新的解释途径。后在《情感论》(1956)和《人的科学和现象学》中进一步阐明了其哲学人类学观点。在证明传统哲学对人的感情方面无能之后,他试图说明有关感觉和一些非感觉,即人们称之为情绪、意见、冲动等的人的心理现象。认为面临一些自以为是“客观性”的捍卫者和支持者们对形而上学的谴责,他所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哲学问题,而且是确立哲学-现象学的地位。客观性只是一种媒介,只有超越人们日常生活世界,首先服从一种哲学解释,即把它置于人在世界中地位的普遍假说中,客观性才是可以被接受的,所谓的主客观对立就会变成建立在主观际性上的对话和交流。主要著作还有《市民的彼岸》(198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