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欣赏literary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过程。根据被欣赏作品和欣赏主体兴趣、目的、水平等的不同,欣赏可能侧重于认识过程,也可能侧重于情感体验过程。欣赏过程是对某一文艺作品的持续注意,调动了感知、想像、思维、情感诸种心理因素,对作品长时间地审视、聆听,把语言、线条、色彩、音符旋律在脑中还原为艺术形象或组合艺术形象,引起自身心理共鸣的过程。欣赏过程要看、要听、要摸,这是艺术感知。通过感觉器官、神经传导系统,在大脑形成相应的兴奋中心,这是艺术欣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使静止的形象在脑中运动起来,使人物形象、景物活动起来,使形象、思想、感情综合起来,这是艺术想像。在欣赏过程中,要理解艺术形象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物事物的前后瓜葛,理解形象蕴藏的含义,懂得多种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对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做出好坏优劣美丑善恶的评价,就必须进行思考、判断,这是艺术思维。在感知、想像、思维的过程中,必然渗透进欣赏者个人的喜怒好恶,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历,产生复杂的情绪体验,这便是情感因素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对一件作品的欣赏,可以有两个阶段:感受和理解。感受是融理性于感性,化想像、感情于直观,积历史于现实的审美直觉。理解则是思索所感受的事物并对它进行理性的评价、改造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再感知,是情绪的再体验;另一方面也是理性的再渗透,是形象向抽象的逐渐过渡。这种过渡可能由于年龄和思维水平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欣赏活动既和被欣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相关,又和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欣赏能力相联系。艺术欣赏并不是单纯接受,欣赏过程也是再造形象的过程。欣赏者常常是借作者之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借作者之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欣赏也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创作者的初衷。艺术欣赏是把文艺作品或艺术活动和读者、观众联系起来的一个中间环节。艺术欣赏能够使艺术由潜在的社会功能成为现实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