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 怎么总有人能安慰别人?或许是经常需要自我安慰。尝试更多,去了解别人需要怎样的关心。情感挽回,那么,永远无法安慰别人的人怎么办?
 
 并非没有经历过悲伤,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安慰自己。
 
 
  老是一不留神,就让好心走了。 
 抚慰人的雷区有四种,一种比一种更能抓心挠肝。
 
 1。
 
 "我曾经更惨……"
 
 "人人都这样!"
 
 谈话中最令人无法忍受的,就是刚把自己的经历讲完,期望得到回应,结果对方打开了话匣子。
 
 而不是在寻找慰藉的时候。
 
 ""那不算什么,你也不知道,我曾经…
 
 "这很正常啊,每个人都会,比如我曾经…"
 
 最难为情的,莫过于对方必须说出一个更难为情的故事——把话题集中在自己身上。
 
 一方在寻求安慰时,其实觉得自己特别,那个被伤害的那个,说出了每个人的感受,会让一个人更加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你不应该那么矫情。
 
 对“比惨”的解释,法国中世纪哲学家彼得·艾伯拉尔说:
 
 我这么做是为了让你们通过比较你们之间的痛苦来发现,你们的痛苦不算——认真。情感挽回,最多也就是小桩子,这样你就更容易承受痛苦带来的压力。
 
 但是事实上,当朋友说出类似的经历来安慰自己时,这一刻也许会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以为得到了理解。
 
 不久他就会发现,他只是看见了这件事,这件事在你眼里是很重要的,在他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而你现在的悲伤不过是庸人自扰。
 
 比起悲痛安慰,剥夺对方“宣泄”的权利和欲望更多。
 
 妻子抱怨说:“每天在家带孩子,你知道我有多累吗?”
 
 先生的错误回答是:“你以为我在外面工作很轻松,我每天都加班,累得要死!”
 
 老婆抱怨丈夫,希望得到丈夫的认同与安慰。
 
 可是老公上来就说自己更累了,跟老婆“比惨”,这样说的潜台词会让人有被批评和指责的感觉,这样很容易激起双方的逆反心态,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名为慰藉,实为变相的谴责。
 
 不仅仅是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即使是日常聊天中,别人说了什么,马上就说出自己的感受,也是很不礼貌的。
 
 即使真的需要共情,也要学会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