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 aesthetics of technology 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劳动条件和环境、销售、管理系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是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边缘上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中包括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经济学、生产工艺学等。研究对象为:(1)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及其成套的方法,即国际上流行的“迪扎因”的美学问题。“迪扎因”源自英文design——制图、图案、设计的意思。它与艺术设计同义;又指为全面完善人的生活条件、由设计和科学组织制定工作所形成的特殊活动领域;(2)根据生产的经济和工艺需要,探讨最理想、最协调的环境组合和形成的原则。技术美学注重美的造型外观与产品的经济、适用、效率、安全、舒适等性能的结合; 强调流行性, 把握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应用新工艺、 新材料、 新技术, 使产品设计富有审美时代感。技术美学被广泛用于改善和美化劳动生产环境,如车间的布局、照明、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机器的造型和色彩等,这方面的艺术设计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劳动者良好的情绪,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技术美学最初是为解决产业革命后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产品外观的单调呆板而提出来的。19世纪中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是现代技术美学思想的先驱者。提倡以传统的手工业风格制造新的机械产品,形成以设计改革为内容的莫里斯运动。20世纪初欧洲开展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承认有机械美,倡导以曲线和式样的特异性来改变产品面貌。德国形成了以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艺术家为成员的包豪斯学派,明确提出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把艺术和生产结合起来,以机器为工具进行构思,致力于机器产品的艺术化。30年代,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竞争空前激化,刺激了技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以使工业产品打开新的出路,逐步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技术美学。在德国称“设计美学”,在法国称“工业美学”,在美国称“功能主义美学”,在日本称“技术美的美学”。1953年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使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遂逐渐流行并得到国际上承认。1957年成立了“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在6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80年代日益受到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