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之竹 清郑板桥用语。喻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题画》:“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认为“手中之竹”的形成需经“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两个阶段的酝酿与准备。“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审美对象的竹引起了画家的注意,这种对于审美对象的直接观照,即为“眼中之竹”。而后,客观审美对象和画家审美意识熔铸结合,“胸中勃勃有画意”,产生出审美意象,这种转化为审美意象的竹即为“胸中之竹”。画家用艺术手法将审美意象物态化成艺术作品,即为“手中之竹”。认为“手中之竹”可不受既成章法程式的限制,按想像随机变相以取得艺术趣味,以此说明“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同上)。郑板桥关于“手中之竹”的形成须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两次飞跃的论述,比前人更为完整地概括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普遍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