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赛 1911—1979 中国天文学家。福建龙溪(今漳州)人。1928年入福建协和大学数理系,1937年转入燕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攻读研究生。同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学,194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52年加入民盟。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在恒星光谱、恒星天文、星系结构、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等方面有重要成果。在天体演化方面,强调吸引和排斥的相互斗争和相互统一促使各类天体和天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康德和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 1749—1827)的思想,在批判吸收现有假说的基础上,于1977年提出了一种新星云说。认为整个太阳系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星云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部形成星云盘。行星和卫星在星云盘内形成,由星云集聚而形成行星和卫星;原始星云是既有微粒又有气体的气体尘埃云。在星系演化方面,对星系形态分类的演化意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星系角动量J与质量M的关系为:J∝M1·66等一些有关星系演化的重要结论。这一结果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视。1962年提出表征宇宙规模的物质过程的“宇观”概念。1977年进一步讨论了微观、宏观、宇观的物质客体和过程之间的差别。认为这种差别是量变到质变辩证规律的体现,造成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客体内部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著作有《恒星天文学》、《天体的演化》和《太阳系演化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