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指人的形体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形神范畴的提出在先秦,发展于两汉,总结在南朝。运用形神范畴阐述形神关系,形成三大派别:一为形神二元论。如《管子·内业》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以为精神来自精气,有唯物论倾向,但又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与形体可合可离,实为形神二元论。《淮南子》既认为形神关系如同膏烛与火,“火逾燃而消逾亟”(《原道训》),又认为“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同上),也有形神二元论倾向。南朝郑道子宣扬形神二元论,认为形神“相因为用”,但强调神“其源至妙”,“神体灵照,妙统众形”(《弘明集》卷五),实为精神一元论。主张形神不二的,又形成为另外两派。一为唯心主义的形神一元论。如庄子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形神统一于道。形形色色的谶纬迷信,道教修道成仙说,佛教的神不灭说,对于形神关系的论述都归属于唯心主义形神一元论。另一为唯物主义的形神一元论。如先秦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东汉王充运用当时中医生理学、病理学知识论证形死神灭,提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南朝范缜更提出“形质神用”的新命题,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还以“刃利之喻”来论证,克服了火烛之喻的局限性。他们各为所处时期形神理论的最高成就,尤其是范缜的论述,使形神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参见“形神之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