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张载
类别 哲学
释义 张载     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无形的“太虚”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虚空即气”(《正蒙·太和》)。指出虚空乃气分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由“气”聚散的运动变化而形成种种事物。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形聚为物,形溃反原”。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指出气“一物两体”,在太和之气的统一体内,存在对立面的矛盾,为物质世界变化运动的内在原因。“天地变化,二端而已”。事物的“二端”互相依存,“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两用息”。猜测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道理,但又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同上),有调和矛盾的倾向。提出两种变化形式的学说,称事物的显著变化为“变”,称事物逐渐的变化为“化”,“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看到事物的著变和渐化有内在的联系。“变”后必有“化”,“化”到一定时又转为“变”。指出“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正蒙·大心》)。认识论上承认人的知觉产生于与外物的接触,“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又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张子语录》)。注重感官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耳目与外界接触的结果。“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学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心》)。把人的认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强调人的知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又承认有先验的“天德良知”,认为“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同上)。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对立命题,主张通过后天努力,返回到纯善的天地之性。指出“天地之性”是人人所具有的,是同一的;“气质之性”则因人而异,“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正蒙·诚明》)。“天地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这种人性二重说,是对以往各种人性学说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成为理学人性论的基本特征。提倡“学以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要求人们通过“集义”、“为学”、“知礼”等方法而变化“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变化气质”的目的是要“穷理尽性”。主张以“天理”、“无性”来矫正自己的“情”,节制自己的“欲”。认为“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性理拾遗》)。主张“情”、“性”统一,这一观点同程朱学派把“情欲”与“天理”绝对对立的观点有本质区别。还发挥了儒家传统的仁孝道德观念,并将它同“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结合,提出“民胞物与”的兼爱思想。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故人与人之间亦应当“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但又说“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经学理窟·礼乐》)。认为现实的不平等是一种“天叙天秩”,不能改变。强调维系宗法血缘的“孝悌”是“天理”和“礼”的根本,说:“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盖知所本。”(《经学理窟·诗书》)在逻辑思想上,要求断事应合乎逻辑,“学既得于诸心,乃修其辞命;辞无差,然后断事”(见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批评禅宗“无所执”为“遁辞”,强调语言、概念能够把握变化之道,“变化之理存乎辞”(《易说·系辞上》),并肯定耳目闻见的观察验证方法,“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若不闻不见又何验?”也重视推类论证的作用,“穷理也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张子语录》上)。指出依据闻见不能“尽物”的局限,但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以为“德性所知”是“不萌于见闻”的,从而陷入先验论。张载的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人性论思想为程朱学派所继承和发挥,其气一元论思想为明清之际王夫之所继承和发挥。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6 18: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