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论 theory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西方学者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和模式。认为工业化社会正在被改造成为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普遍物质福利的制度。实现这一社会不需要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充其量进行一系列小规模的改革。后工业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这两种对立制度的趋同,融为一体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将是“富足的社会”,富有的不再是少数上层人物,实际上将是全体公民。美国政治活动家布热津斯基断言,后工业社会是“电子技术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而是消费,政权将从“豪门寡头”手中转移给关心普遍福利的技术知识界。美国D.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一书中对后工业社会设想最为详细。认为在这种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不是所有权,而是知识教育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将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从事脑力劳动的成员是该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基础。这一理论的实质是试图超越社会制度的科学技术决定论。其另一理论基础是“趋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