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 Paul Ricoeur1913—2005 法国哲学家,现象学解释学和象征解释学的倡导者。巴黎大学哲学博士,早年深受存在主义者马塞尔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俘囚禁在德国,大量钻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的著作。战后先后在南特大学、比利时卢汶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并任巴黎的“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中心”主任。50年代前后,主要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和意向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意志哲学,即意志与非意志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人的有罪性问题。以初民承认罪恶的表达式为出发点,初民承认罪恶的语言是真正的象征语言。象征的每个符号都指着本身以外的东西。同日常语言相比,象征语言是一种间接语言,其双重意向性使得人们有必要对于这种语言及由这种语言构成的神话进行研究和解释。后来他受到心理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和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研究兴趣从意志结构问题转向语言本身。认为解释学主要是一种研究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文本既是一种符号体系,也是生活意义的客观化。要具体揭示存在本体,必须对文本作语义分析,其目的“就在于译解显明意义中隐含的意义”。认为本体论只能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之中,并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可获悉被解释的存在。主要著作有《自由与自然》(1950)、《意志哲学》(1950—1960)、《弗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1965)、《解释的冲突》(1969)、《活的隐喻》(1975)、《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