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布里奇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 英国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就学于维也纳大学,1936年移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1956—1976年出任瓦堡研究所所长。美学上反对用普泛的“世界精神”概念来分析艺术,认为艺术和美学的研究应以文化传统为基础,把哲学理性精神与现代心理学成果结合起来。强调艺术创造中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想像力的决定作用,提出“预成图式-修正”的经典公式和“制作先于匹配”的命题。认为绘画是用传统为人们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视觉符号即“预成图式”来抓住不断流变的经验,重新构成幻象;这种幻象,通过不断修正与实际对象“匹配”和近似。伟大的艺术不在于同感官对应,而在于引导心灵去思索更深的问题。他将图像学与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认为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出来的是文化传统的前后关系中所描述的结构,应从文化史的大背景确定作品整体形象的准确意义。其艺术美学和艺术史的理论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艺术发展史语》(1950)、 《视觉艺术的意义》(1955)、 《艺术与幻觉》(1960)、 《象征的形象》(1972)、《形象和观察》(1983)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