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形式 form of interaction 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的用语。表示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他们还曾用“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即社会的存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122页)等来表述这一思想。1844年的《神圣家族》把人对人的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的实物存在”决定的。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示人的社会关系。指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互相交往,彼此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用“生产关系”代替了“交往形式”这一概念。但“交往形式”的含义较“生产关系”为宽,有时可用于生产之外的领域中人们的交往关系,有时又指交往活动采取的具体样式。如马克思、恩格斯把战争、交易、保险公司等看作交往活动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起来的不同形式,含有交往、媒介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