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 Samuel Alexander1859—1938 英国哲学家,新实在主义代表。生于澳大利亚。曾受教于墨尔本大学卫斯理学院。1877年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1882年被选为牛津大学林肯学院评议员,后去德国弗赖堡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1893年应聘为曼彻斯特大学哲学教授,至1924年退休。主张把抽象的“空间-时间”看作宇宙的基础和经验的源泉,并据此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体系。认为空间-时间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纯粹运动的复合体,两者好比肉体与心灵,时间是空间的心灵,空间是时间的肉体,两者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实在,万物由此而生,新质由此而出现;这是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它按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展开,其中不仅有连续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而且新质突然地偶然出现,是一种“倏忽进化”;实在世界由此而形成一个质的等级体系,其依次为物质、生命、精神、价值和神;神居于最高等级,显示一种趋向于产生新质的创造倾向或冲动,人的宗教感情是这种冲动的表现,它使人向往神。认为价值同满足人的冲动有关。较高的价值——真、善、美是某些冲动在变成沉思冥想并脱离其直接实用目的后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因此,美的创造和享受来自人要构造东西的冲动。还认为认识是心灵与其对象两者的“同在”关系。心灵是一种领会或体验,对象是独立于心灵的实在,但在认识过程中心灵选择实在世界的某一方面为其对象,对象则作为一种观念进入心灵,成为意识或思想的内容。主要著作有《道德秩序和进步》(1889)、《洛克》(1908)、《空间、时间和神》(2卷,1920)、《美和其他价值形式》(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