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成论 preformatism 亦译“先成论”。胚胎发育的学说之一。认为生物从预先存在于细胞(精子或卵)中的雏形发展而成。预成论思想出现于17世纪。当时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等生物学家声称在尚未孵过的鸡蛋中看到了鸡胚胎的雏形。荷兰生物学家施旺麦丹(Jan Swammmerdarm, 1637—1680)观察到蝴蝶在蛹的阶段就已完全成形,由此推断蝴蝶在幼虫期甚至卵中已预先成形,并进一步设想卵含有其种类的一切未来世代的预成雏形,就像套盒那样,大盒子依次套装着许多小盒子。法国哲学家马勒伯朗士把施旺麦丹模糊的预成思想,明确概括成预成理论,把胚胎说成是套盒式的结构,认为每个胚胎中还含有更小的胚胎,并把预成论推广到所有的动物和植物。1677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证实了哈姆(Johan Hamm)用显微镜发现的动物精子。荷兰哈特索克(Niklaas Hartsoeker)据此发表了预成人的图画,表明精子里就已存在微型人。到17世纪末,预成论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施旺麦丹、马尔比基等主张的卵源论,认为生物雏形存在于卵子中;另一种是列文霍克、哈特索克、莱布尼茨等主张的精源论,认为生物雏形存在于精子中。实验胚胎学、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证明这种预成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