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霍兰德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霍兰德 Norman Holland1927— 美国美学家,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代表。194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入哈佛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又为哈佛大学英语系研究生。1955年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1956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巴黎第八大学等校。1983年被聘为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至今。1989年曾访问过中国。一生致力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讨文学和美学。认为S.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为人文学科找到了一个普遍的潜意识基础。他把精神分析学分为“前现代”、“现代主义”、“后现代”三个阶段,认为后现代已经义无返顾地转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后精神分析是一门解释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是解释本身的艺术。认为本体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把一个人理解为一个主题及诸多变体”,“理解为人格的同一与辩证统一。”它蕴含三层基本意思:我们在适应或赞成第一位哺育我们的人时所获得的风格;这一风格是所有未来成长的母体,即是个人一切日后体验的本体之最内层的核心;维持原本体需要是人的最深刻的动机。这一理论推翻了S.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消除了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作的那种二元对立的理解。美学上,提出文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读者反应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文学是核心幻想的转化,作家的幻想唤醒了潜伏在读者记忆里的最初的那些强烈的幻想与快感,再次创造了一个处在哺乳期中尚未分化的自我,读者吸收并陶醉于文学体验,明知其假而宁信其真。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种快感,还包含更高层次的审美情感。文学的意蕴就是作品中的无意识的幻想的转化或升华,或向下朝我们心理生活的黑暗、隐晦、原始、肉体的部分发展,或向上朝着社会、理性、道德和宗教的意义展开。认为文本自身没有任何意义,意义只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读者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读者将意义投射进作品,意义源于原始本体。提出“个性主题”的概念,认为原始本体在婴儿期一旦形成是不变的,而个性主题则会随经验增加而不断变化。读者在内化文本符号的过程中,必须通过重新创造作者的核心幻想,将自己的个性与作者的个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文本和自我在创造性阐释中得到新生。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与莎士比亚》(1966)、《文学反应动力学》、《诗歌在于个人》、《五个读者的阅读》(1975)、《笑》(1982)、《批评的我》(1991)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