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不异论 梵 Bhedābhedā vāda 亦称“异同说”、“二而不二论”或“有差别与无差别论”。古代印度吠檀多派哲学理论。最早由跋达罗衍那在《梵经》中提出。认为梵与我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即梵与我在本质上一致,是全体与部分、蕴涵与被蕴涵的关系;但在形式上相异,梵是永恒的、不被创造,我则被非永恒的器官所局限,被梵所创造。嗣后薄斯伽罗(Bhāskara,约9世纪)以有神论注释《梵经》,将大神(梵)与灵魂(我)的关系比喻为海与浪,二者无差别又有差别。不一不异论与“差别不二论”的基本区别在于梵演化为灵魂和物质世界的情况不同。不一不异论认为梵具有多种能力,可真实地转化为灵魂和世界;差别不二论认为灵魂和世界是由梵的非显现状态逐步过渡到显现状态。12世纪尼姆帕尔格(Nimbārka)又提出二不二论,认为梵具有不同的形式,可转化为灵魂无数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