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无主义 moral nihilism 否认一切人类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历史上的道德虚无主义有各种表现形态。中国老庄学派从相对主义和“见素抱朴”的人性论出发,在揭露传统道德虚伪性的同时,主张“绝仁弃义”。韩非从“自为人性”论出发,在批判儒墨仁义之道的虚伪性的同时,否认道德的作用,导致非道德主义。在西方,正式把对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否定叫做虚无主义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他在道德上蔑视一切传统,认为一切道德传统中都包含有破坏人的本身和人的生活的因素,主张为了使生活获得自由,就要消灭道德和一切道德传统。幻想有一种强者、“超人”能冲破一切已形成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完全立于日常道德之外来主宰世界。现实中的道德虚无主义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厌世主义等,在西方存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和左派激进思想家的伦理学说中得到理论反映。道德虚无主义往往是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的产物,是在否定传统道德和文化时出现的一种极端趋向。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意义上,它对否定旧道德可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否认人类一切道德价值,则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的联系性和继承性,主张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道德遗产,既反对一概否定历史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反对不区分精华和糟粕,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