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 moral ideal 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人们所追求的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以“仁”为道德理想,希求“天下归仁”和成为“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为道德理想。老庄把清静无为、无知无欲的“素朴”状态作为道德理想。宋明理学家大都把实现天理流行、人欲净尽的状态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朱熹认为:“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止于至善”,即达到了道德理想。宗教道德理想则以虚幻的形式出现,即至善的神、上帝及其居住的彼岸世界(天堂)。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道德理想以反对等级特权,追求社会平等为主要特征。太平天国把“有无相恤,患难相救”,达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作为自己的道德和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一方面体现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想社会道德状况,另一方面这种理想社会道德状况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品质体现出来,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