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尽意论》 西晋欧阳建著。称:“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何故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故“则言无不尽矣”。认为名是称谓和明辩物的,名与言还能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强调言是能充分表达意的,并把名物关系喻成影形关系,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以此批驳了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该文在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收入《艺文类聚》卷十九。清严可均辑入《全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