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美学 aesthetics of deconstructionism 耶鲁批评派的美学主张。总体特点是反权威、反成规、反理性、反传统。其目标是推翻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对久已公认的善—恶、本质—偶然、真理—谬误、理性—感性、言语—文字、自然—文化、文学—哲学等二元对立模式进行解构。各人尽管有不同的倾向,但基本出发点和追求目标与德里达的主张基本一致:(1)否认文学文本具有确定的意义,它可能具有互不相容的多重解释,寻找“原初”意义的做法是荒谬的;(2)强调阅读行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阅读很大程度上就是“误读”;(3)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不一致,认为在文学文本的语法与修辞、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和张力;(4)否认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为中介的可交流性;(5)把批评本身也看成一种创作,消弥了传统观念中固有的批评—创作的界线;(6)抹煞文学与非文学的传统界限,彻底推翻传统的美学规范。其基本操作手法是从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细枝末节处入手,“发现被研究系统的非逻辑因素,被质疑的文本中豁然开朗的线索,或那将导致整个大楼坍塌于一旦的松落的石块”(《斯蒂文森的石头和作为治疗术的批评》)。解构主义美学重新审视语言的表意功能,以差异来替代西方思想史上历史久远的形而上学传统。它一方面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西方知识分子在不能用革命手段推翻物质的社会结构之后转而从语言入手推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的一种尝试,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迎合了后工业社会中人文意识的重新崛起的需要。但解构主义美学由于其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倾向,也遭到传统经验派和理性主义美学家的批评。该派代表作有:《阅读的寓言》(德·曼)、《误读图示》(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布鲁姆)、《小说和重复》(米勒)、《荒野中的批评》(G.哈特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