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约281—341 东晋道教学者、炼丹术家、医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司马睿为相,用为掾,后任咨议、参军等职。因镇压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咸和初,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经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少时究览典籍,精治五经,立志为文儒。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葛玄弟子郑隐学道。将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提出“道”的本体名之曰“玄”,视“玄”为“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抱朴子·畅玄》),能使“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绝”(同上)。而修仙的人在于“思玄”,“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道也”(同上)。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认为“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塞难》),而且分神仙为“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以儒术应世为外,认为“君臣之序”、“人伦之体”符合天道,“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平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释滞》)。不满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提出“身在山林而心存巍阙”。反对社会的“结党营私”,提倡“知人善任”,认为“同乎己者,未必可用,异于我者,未必可忽也”(《清鉴》)。针对魏晋玄学清谈风气,主张“明者才也,仁者行也”的道德修养的标准,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对俗》)。在美学思想上,主张“妍媸有定”,然而又相比较而存在;“美玉出乎丑璞”(《抱朴子外篇·博喻》),重视人为因素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妍姿媚貌,形色不齐,而说情可均;丝竹金石,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同上),肯定美的多样性;指出“爱憎好恶,古今不均;时移俗易,物同价异”(《擢才》),审美标准随时代变化、风俗移易而改变。在逻辑思想上,强调“名实乖乱,则识鉴不通”,认为“与暗见者较唇吻之胜负,为不识者吐清商之谈对……未若希声以全大音,约说以俟识者”(《抱朴子外篇·重言》)。在《博喻》、《广譬》两篇中,有连珠180余则,充分发挥连类譬喻的论辩力量。对化学和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整理和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方术,保存了不少中国早期医学典籍和民间方剂。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道藏》收有葛洪著作十三种,多为后人伪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