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 absurdists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20世纪50年代产生,后向欧美扩展,广泛流传。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艾思林(Martin Julius Esslin, 1918— )在《荒诞派戏剧》一文中首先使用这一名称,并全面分析了荒诞派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荒诞派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尼采哲学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荒诞派作家敏锐地感觉到战后西方世界的深刻危机,他们从存在主义出发,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都是荒诞丑恶的,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力表现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这样一个主题。理论上,他们认为只有用断片式的荒诞形象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才能达到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表现形式上具有“反戏剧”、“反文学”的性质,提倡非理性,讲求符号化和哲理化。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情节、结构、冲突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的只是动作机械的木偶,语无伦次的梦呓,使人感到是幻想和梦魇的反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是: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的《等待戈多》(1952)、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 1912—1994)的《秃头歌女》(1950)、阿达莫夫(Arthur Adamov, 1908—1970)的《侵犯》(1950)、热奈(Jean Genet, 1910—1986)的《女仆》(1947)、品特(Harold Pinter, 1930— )的《看管人》(1960)、涡比(Edward Albee, 1918— )的《看国梦》(196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