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 Upani ad 古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经典之一。音译“乌婆尼沙昙”。原意为“近坐”,引申为“师生对坐听传的秘密教义”。吠陀典籍的最后部分,亦称“吠檀多”(Vedānta),意即“吠陀的终结”。约有二百五十多部,其中最古老的只有十三部,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其内容已经摆脱了烦琐的祭祀礼仪、巫术神话,而是以思辨的方式来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原因,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死之后的去向等。中心思想是:(1)梵我同一。“梵”是抽象的精神实体,亦称“大我”,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超越于人类的感觉经验,“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我”是个体灵魂、主观精神,亦称“小我”。“小我”和“大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我就是梵”。(2)轮回解脱。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脱离肉体独立存在,并依据今世行为的善恶,在“三道四生”(神道、祖道、兽道;胎生、卵生、湿生、种生)的范围内,决定轮回的前景。由于《奥义书》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其中也记载了某些以元素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水论、火论、风论、金卵论、方论、时论以及原初物质(自性)说、自然说等。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世界观成为后来吠檀多派哲学的来源,印度其他哲学派别也从中吸取不少内容,近代西方哲学家谢林、叔本华、雅斯贝斯等也曾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