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巴利语大藏经》 又名《南传大藏经》或《巴利语系大藏经》。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丛书,是以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佛教自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统治时代的第三次结集之后,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的百余年间各类经论渐趋完备,于公元前29年在摩多罗(Matale)的阿卢寺(Aluvihāra)举行了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授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薄铜片和贝叶上记录成箧。公元5—9世纪,锡兰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采用各地区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三藏典籍的办法,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柬埔寨文、老挝文以及中国三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大藏经。以上几种音译本巴利语大藏经,内容基本一致,其编次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包括三个部分:经分别(戒约条文);犍度(僧团生活制度);附录(戒条解释)。经藏包括五个部分:长部经三十四部(相当于汉译本的长阿含经);中部经一百五十二部(相当于汉译本的中阿含经);相应部五篇五十六相应二千八百六十三经(相当于汉译本的杂阿含);增支部十一集三百十三品一千零七十一经(相当于汉译本的增一阿含经);小部十五经(除法句经和部分本生经故事外,汉译本缺)。论藏包括法聚、分别、界论、双论、发趣、人施设和论事等七部论著。藏外分为注疏和其他两个部分。律藏注疏两种;经藏注疏十九种;论藏注疏三种。其他部分包括岛史、大史、弥兰王问经和清净道论等共四部。现流传的各种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大藏经有:僧伽罗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泰文字母贝叶本和两种排印本;缅甸文字母贝叶本和五种排印本;柬埔寨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老挝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三种傣文字母的贝叶本和手抄本;天城体梵文字母排印本;拉丁字母排印本共八种和日文译本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