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中国美学史用语。原指精神思维活动,常用于描述审美心理和艺术思维。宗炳《画山水序》:“万趣融其神思。”南朝梁刘勰以此概念说明作家构思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特点。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认为艺术想像与创作要受到感触才会萌生,“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思维始终与外物相联系。外物经作者的感觉(主要是视、听觉)反映于主体(“物沿耳目”),然后由“居胸臆”的“神”进行加工。指出想像在创作中具有重大作用,能使作家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广阔范围内进行构思、创作。想像过程充满情感活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为之“悄焉动容”。想像过程和构思过程凭借形象进行。这一形象是浮现于作家意识中、与作家情意紧密联系的“意象”,不限于具体物象。“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意象与情感相联系并彼此激发。对意象须加以选择、提炼、改造、组合等,“窥意象而运斤”。指出意象的形式和加工,即“寻声律而定墨”,形诸文辞的过程,隐有文学创作构思不能离开语言媒介的思想。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涤除杂念,集中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