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理欲之辨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理欲之辨 “天理与人欲之辨”的简称。中国伦理思想史关于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的论辩。最初见诸《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已有把“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倾向。但又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并不否认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后世对此有“以理节欲”、“存理灭欲”、“理存于欲”三种见解。西汉董仲舒、西晋裴頠主张“节欲”:“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春秋繁露·保位权》)裴頠也提出“欲不可绝”,把满足人们物质欲求视为全身保生的前提。认为纵欲会失“天理之真”,而倡导“节欲”(《崇有论》)。宋明理学家吸取李翱的“性善情恶”说,融进佛道“灭欲”、“无欲”的成分,主张“存理灭欲”。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遗书》卷二十四)朱熹更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同上)。陆王学派也主张以排除人的物质欲求为封建伦常存在的先决条件。王守仁认为,“去得人欲,便识天理”(《传习录上》)。南宋叶适则反对“存理灭欲”说,“以天理人欲为圣狂之分者,其择义未精”(《习学记言序目》)。自明代中叶,遂产生“理存于欲”的思想。李贽断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肯定“人伦”奠基在“穿衣吃饭”的物质生活中,强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明灯道古录》)。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肯定人的私欲存在之客观与必然。傅山认为,“私者,天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二)。顾炎武主张,“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亭林文集·郡县论五》)。黄宗羲明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明夷待访录》)。陈确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单独存在,强调两者的统一。王夫之也指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四)。清代中叶,戴震激烈批评宋明理学“以理杀人”,主张“欲根于血气,故日生也”(《孟子字义疏证·性》),肯定欲为人之根于生理上的本性,无法绝灭。又明确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理》),以为一切道德观念离开人的情欲就无法存在。由此提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同上),并以“正情遂欲”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与某书》)。戴震的见解比前人较为全面与深刻,是中国古代理欲之辨较为正确的总结。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