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玻尔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亦译“波尔”。丹麦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1909年获硕士学位,1911年获博士学位。后赴英国,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卢瑟福实验室从事原子结构模型研究。1913—1916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任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920年起任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所长,直至1956年退休。1937年春访问中国。1939—1943年到英国、美国访问,参加了发展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丹麦。50年代,在创建欧洲核研究中心中起了主要作用。1945—1962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其科学活动主要在发展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和原子核结构及裂变理论方面。对现代物理学有巨大贡献。1913年发表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提出定态假设、频率法则、量子化规则和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理论。1918年提出量子理论与古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原理,这一原理引起了原子理论的革命,对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2年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原子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提出“互补原理”,认为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中,必须互补地使用互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才能完备地描述原子现象。1936年提出原子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理论。1939年又(与美国物理学家J.A.惠勒)提出重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晚年曾研究过金属的超导性。在哲学上,比较自觉地研究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哲学的影响,推进了自然科学向辩证思维的复归。赋予互补原理以认识论方面的普遍意义。认为互补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事物、各种概念之间。突破经典因果律的框架,认为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律在微观世界中不再适用,必须采用统计规律的因果律。坚持量子力学描述的现象是微观客体与宏观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承认量子力学描述的客观性及其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独立性。主要著作有《原子结构和光谱理论》(1922)、《原子理论和对自然的描述》(1934)、《中子俘获与原子核构造》(1936)、《核裂变的作用过程》(1939,与J.A.惠勒合著)、《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1958)。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