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现象学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创始人为德国胡塞尔。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方法论方面,即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廓清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入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的研究。现象学的这一方法论特点把它和历史上出现过的对现象学的种种说法作了明确的区分。如18世纪拉姆贝特在其《新工具》(1764)一书中把现象学当作研究幻觉及其变化的理论;康德于1772年的一封信中称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为“普通现象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是研究意识从自我意识发展到绝对知识过程的;N.哈特曼在他的伦理学和宗教哲学著作中经常使用现象学一词。苏格兰汉密尔顿的《形而上学讲演集》有一章“精神的现象学”,论述精神归纳哲学,属于心理学方面,此外,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皮尔斯在1902—1904年间也用过现象学一词,用以指关于与范畴体系相应的构成世界的现象类别的讨论。当前流行于世的现象学一词则专指自胡塞尔创立以来的现象学。现象学还与主张只有现象(感觉材料)可以被认识,而在现象背后引起现象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或不可知的现象论有严格区别。现象学的现象不是指同实在或本质严格区分的、仅仅通过感官才获得的经验,而是包括感觉、回忆、想像和判断等一切认知活动的意识形式。由布伦坦诺阐述、胡塞尔进一步发挥的意向性理论揭示了一切意识活动的结构中包含意向和意向对象这两个基本的方面,为现象学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基础。现象学家开展现象的研究时所采取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尽一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这可表达为一句口号:“回到事物本身。”各现象学家又根据其不同目标和看待现象的不同角度,对“回到事物本身”作了不同的具体理解。突出的有下列四种情况:(1)认为现象学是使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概念、范畴或本质获得明证性的途径,它有可能从对经验或想像提供的具体事例以及在想像中的这些事例的系统变更作仔细研究的基础上,洞察到这些现象的本质结构以及现象间的本质联系。(2)认为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在意向性的意识中出现的方式,即研究出现在现象中的对象“是什么”之外的关于对象是“如何”出现的问题。(3)认为现象学是研究意向所指的对象的构成。胡塞尔认为这一研究须先将存在的观点悬置起来,即把这一研究限制在关于对象的意义方面;而另一些意见则认为悬置存在的观点并不必要,应直接涉及到关于事物的研究。(4)认为现象学是让现象自身根据其自身显现的方式得到描述的一种方法,并根据人具有对自身的领悟因而是显现的基地,把现象学导向对人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描述,从而导致释义学的现象学。胡塞尔本人在发表《逻辑研究》(2卷,1900—1901)初创现象学时,把通过对意识现象的直觉而获得的对本质观念的洞察作为主要目标,1913年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发表时,又把现象学的目标推进到对先验主观性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先后提出了现象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胡塞尔阐述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强调先验还原是本质还原的前提,使现象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后的现象学研究者,大多对其先验还原的理论反响消极,主要运用其本质还原的方法进行研究,用以廓清各自研究的理论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其中成绩卓著的有普凡德尔现象学的心理学和纯粹逻辑,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舍勒的价值学,英伽登的本体论和对各种艺术作品的结构的分析,康拉德-马齐乌斯(Hedwig Conrad-Martius, 1888—1966)的自然本体论等。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其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人物都把现象学当作自己的重要方法论来源,有的是自发的,如雅斯贝斯、马塞尔;有的直接受教于胡塞尔或研究过现象学,如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其中,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发展的现象学方法,为现代释义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存在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风行使现象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遍及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受其影响的学科领域甚至包括数学、生物学、精神病理学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