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儒家的政治主张。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与“霸道”对称。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要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私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得民心,用俊杰,则天下无敌。但不排斥刑罚,《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重王道不反对霸道。韩非主张王霸合一。认为“明君务力”,“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治内以裁外”(《韩非子·忠孝》),行“霸王之道”(《韩非子·初见秦》)。汉代统治者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主张“王道”与“霸道”兼用,即“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宋代程朱理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重新把“王道”与“霸道”对立起来,贵“王道”而贱“霸道”,并以此作为褒贬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从而产生了朱熹与陈亮的一场“王霸之辨”。参见“王霸之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