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铎 1814—1889 清学者。原名鏊,字振庵,又字梅村,号悔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道光举人。长于汉学。一生以授徒讲学和充当幕僚为业。曾为湖北巡抚胡林翼幕僚,参与制定进攻太平天国的军事计划。伦理思想上持非道德主义观点。断言农民纷纷起义,是封建统治阶级受儒家道德学说的影响,对人民太“宽厚”,为“笃信孔子之祸也”(《乙丙日记》卷三)。主张摒弃儒家“无用之道德仁义”,并认为专谈心性的宋儒比桀纣更“罪浮百倍”。赞扬法家的严刑峻法,称“周孔贤于尧舜一倍,申(不害)韩(非)贤于十倍,韩(信)白(起)贤于百倍”。主张“不矜妇人之仁,不慕德化虚谈”,以至建议将儒家“性理”之说与“洋烟(鸦片)、邪教”等同时禁止(同上)。但信守“三纲”、维护封建等级制,仇恨下层民众“犯上作乱”,强调要“严等威之辨,僭逾斩也”。人性论问题上,赞同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又吸收荀子、韩非的“性恶”思想,认为食、色、名、利、爱、恶为人的天性,进而以“禀气”之清浊说明人性品级之差异,将人区分为“上智”(善者)、“下愚”(不善者)和“中人”(“可以善可以不善者”)三类,为其维护封建等级制作论证。又以“人多”、“地养不足”为据分析“世乱之由”,称“女多,故生人多,而生祸乱”。提出“推广溺女之法”、“严再嫁之律”、“广女尼寺,立童贞女院”、“非富人不可娶妻”等措施来减少人口,避免祸乱,反映了对民众尤其是妇女的歧视和仇视。有《汪悔翁先生集》、《悔翁笔记》、《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汪悔翁乙丙日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