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1550—1616 明戏剧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年号茧翁,因居名玉茗堂、清远楼,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改任遂昌知县。后弃官回乡,从事戏剧创作。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神”、“道”三个范畴。认为“情”与“理”相对立,“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强调“世总为情”,必须是由矛盾激发的真实感情,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认为戏曲的社会功用在于改变人的情感、性格、意志和行为,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调节、改善,使人的心灵愈趋崇高,一个理想的社会或可由此而生成。认为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于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是作家理想的形象化。认为艺术要抒情传神,做到“神情合至”,反映出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主张以“若有若无为美”(《如兰一集序》),令人内心产生种种“得于象外”的美感。把艺术源泉、美的本质从理论上归结为感官不可企及的“气”或“道”,认为艺术均为“道”之仁爱万物的显现,自然美和艺术美均为道的体现。其美学思想对于公安派和以后曹雪芹等人都有很深的影响。有《汤显祖集》。 |